摘要:本文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前,我對何鏡堂院士的專訪。敢于選擇自己的人生、堅持培養和發展自己的“設計團隊”、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產生、“兩觀三性”的設計理念、不拘泥于“嶺南派”,是他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何院士的故事,一定會激勵那些厚積薄發,立志為中華建筑文化之崛起而辛勤工作的設計師們!
標簽:何鏡堂,華南理工大學人文館,長春烈士陵園,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天津博物館
個人小檔案
何鏡堂,1938年4月出生于東莞,廣東省人。
1965年8月于華南工學院研究生畢業并留校任教,1967年調湖北省建筑設計院,1973年調北京輕工業部設計院,1983年回到華南工學院。
1992年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1997年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首任院長。
現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兼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特許一級注冊建筑師、總建筑師,科技部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上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建筑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主要代表作有: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深圳科學館、天津博物館、長春烈士陵園、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北京奧運會羽毛球館及摔跤館、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浙江大學新校區、重慶大學新校區、江南大學蠡湖校區、廣東藥學院新校區、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等。
出版《中國當代建筑師——何鏡堂》、《當代大學校園規劃理論與設計實踐》等專著六部。
個人榮譽
曾獲全國優秀設計金獎2次,銀獎3次,多項獲省部級特、一等獎。當選全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國慶60周年“十佳具有行業影響力人物”、在建筑學會評選的建國六十年300個建筑設計大獎中,主持了13項建筑設計。
1994年被授予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稱號,1999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年獲國家首屆梁思成建筑獎。
“建筑師是個晚熟的職業?!本拖衩绹ㄖ髱煾ヌm克?蓋里、華裔建筑師貝聿銘那樣,何鏡堂的建筑人生,大器晚成、厚積薄發……他在45歲以前居然沒有機會設計過一棟像樣的建筑,而年過七旬,在絕大多數建筑師都早已退隱江湖,安享天倫之樂時,他卻昂首步入自己創作的“黃金時代”。10月底,在北京遠望樓賓館的采訪中,我被這位鶴發童顏、熱情開朗的建筑師深深地感動,他剛剛領完全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國慶60周年“十佳具有行業影響力人物”的大獎,在中國建筑設計業,無論管理模式、還是設計創新,我們需要何鏡堂式的人物。
敢于選擇自己的人生
1965年,何鏡堂碩士畢業即趕上了文化大革命,近十年的大好青春荒廢了。但他卻感到慶幸,這十年令他有機會深入學習了“矛盾論”和“實踐論”,而這些辯證的思維方法恰恰是建筑師最需要的。1973年,何鏡堂被調到北京輕工部設計院從事工業建筑設計,那時夫人李綺霞早已在北京市設計院小有名氣。和夫人相比,一心想從事民用建筑設計的他,事業上還是一片空白。他說:“我40多歲以后,和夫人共同參加了幾次設計競賽,如‘北京農村住宅競賽’、‘400人次車站競賽’‘全國農村住宅設計競賽’……我們獲得了好幾個二、三等獎,我對建筑設計的信心增大了。我提出了‘歸隊’(回華南理工大學工作)的人生設想?!?/p>
何鏡堂分析過許多成功建筑師的人生:他敬佩張镈、張開濟等老一輩建筑大師在建筑設計實踐中的精彩人生,他也十分憧憬梁思成、吳良鏞等建筑教育前輩在建筑理論研究中作出的卓越貢獻。1983年,他決定選擇自己的人生。他對夫人說:“如果一味地寫文章,寫不出一個好作品;如果只埋頭畫圖,不能提高水平。廣東剛剛改革開放,我想把設計與研究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狈蛉死罹_霞毅然決定放棄自己在北京的前途,跟隨丈夫回華南理工大學(以下簡稱華工)重新創業。
這是一條艱辛的人生道路。何鏡堂在踏上這條道路之初就給自己制訂了嚴格的要求:第一,每個重要設計要力爭“精品”;第二,每個重要設計完成后要寫論文總結,給全國重要的學術期刊《建筑學報》投稿;第三,每個重要設計完成后要參加優秀設計評獎。
在回到華工的第三天,托運的行李還未到,何鏡堂就接到了一項重要的任務:參加深圳科學館的投標,要求20天就趕出設計方案。他說:“我和太太全力以赴,把十幾年來的熱情,還有當時學習吸收的國外先進理念全用上了。方案送到深圳,市政府當晚就決定采用。那是對我的極大鼓舞!”后來該項目1989年被評為建設部和廣東省優秀設計二等獎,其論文《造型、功能、空間與格調》在《建筑學報》1988年第7期發表。這個項目的成功讓許多人看到了何鏡堂的設計實力,也標志著他在建筑創作事業上終于迎來了遲到的春天!
后來的十多年對何鏡堂來說是艱辛的也是一帆風順的,1994年他被授予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稱號,1999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獲得全國優秀設計金獎2次,銀獎3次,省、部級優秀設計一等獎更是不計其數……。90年代末,建筑設計開始招投標了。人們都羨慕地對他說:“你60多歲就獲得這么多榮譽,功成名就了,不用再辛苦地靠招投標承接設計任務了?!焙午R堂那時身兼華工建筑設計院院長和建筑學院院長兩職,他堅持號召大家走“自主創新”和“敢于競爭”的道路,并率先和年輕人一起參與設計競賽,不怕在競賽中落榜。他總是微笑著談論人生的成?。骸皩τ谕稑烁傎?,我的心態始終很平和,建筑設計沒有100分,誰也不是設計競賽中的常勝將軍;對于華工這支年輕的團隊,只有通過招投標,才能拿到好工程,同時也能讓我的研究生們在大工程中得到歷練,所以我們必須勇敢地參與設計競爭!”
后來,大家尊敬地把何鏡堂叫做“三員”——他是教練員(導師),又是裁判員(評審專家),還是運動員(投標設計人)。何鏡堂說:“我們的團隊投標是為了鍛煉自己的隊伍,從不找關系、走后門,而且愿意與外國設計師競爭,立足于把設計從方案到施工配合全部做完。除了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最近的兩項工程:廣州最高的西塔(432米高),方案是英國歐亞納設計的,施工圖全部由我們設計院完成;廣州國際會展中心,一期工程是日本建筑師設計,我們院施工圖配合,二期工程從設計到施工圖就全部由我們自己完成了??吹綀F隊的成長,我十分欣慰?!?/p>
堅持培養和發展自己的“設計團隊”
眾所周知,在國內大型國有設計院中,華工設計院是一支新世紀后成長起來的后起之秀。做為這支團隊的核心人物(院長和總建筑師),何鏡堂介紹說:“最初我帶著學生們搞大學校園規劃設計的實踐教學,90年代末趕上了全國大學校園建設的高潮,我們的‘團隊’可以說是在規劃設計大學校園的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畧F隊’投標的起點工程是1999年浙江大學校園規劃。我們首先從‘人才’這個角度分析研究新型大學:20世紀國家培養的大學生是‘聽話型’,在‘適應性’與‘創新性’上顯得不足;進入21世紀社會需要‘開拓’和‘創新’的人才,要求培養靈活思維和復合型的學生。那么,大學建筑的群體怎樣布置、公共空間怎樣聯通、怎樣用大學的環境育人、怎樣設計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往空間、怎樣讓不同學科之間產生聯系與互動?我帶著學生們以此為題來組織建筑單體與交通、環境的關系,并一舉在國際競賽中奪冠。后來,我成了大學校園規劃方面的專家,做的校園規劃設計越來越多,不少業主單位慕名而來,現在全國有200多所新建成的校園都有華工設計的足跡?!?/p>
通過搞大學校園規劃,把華工設計院推向了全國,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浙江大學、江南大學、廣東藥學院大學新校區、華南理工大學新校區、重慶大學等等。后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又帶來了各地文化建筑建設的高潮,何鏡堂認為建筑設計是一通百通的,在文化建筑中,他又帶領學生們深入研究建筑的精神功能,取得了多個投標的勝利,讓“華工”的名字成為全國設計的名牌。隨后,他們在體育建筑、博覽建筑、高層建筑等多個領域為國家設計了大批重要的工程,最近又贏得了大型火車站成都火車北站的設計中標不但豐富了經驗、鍛煉了隊伍,更讓華工成為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的搖籃。
“輸了不怕!建筑設計沒有常勝將軍,只要往前看,提高自己的水平就會最終取得勝利?!痹诟鞣N大型投標中何鏡堂常常這樣鼓勵他的學生。他強調做建筑設計首先要“做人”、必須形成團隊才能搞好設計、建筑師養成合作共事的習慣是事業有成的基礎,并鼓勵培養學生較好的創作思維方法。在我問及怎樣提高中標率的“秘訣”時,他坦誠地說:“我們搞工程設計十分認真,每一個工程都有一個明確的創新定位,所有的項目力爭從頭至尾、各個專業全面承擔,目的是鍛煉隊伍。我十分樂意參與競標,尤其是大型國際競賽,在嚴酷的競賽中更能培養團隊觀念。我們盡力去做設計,并不十分在意最后是否中標。華工投標團隊主力由兩部分人員組成:有創作激情的研究生加上有創意和組織能力的博士。華工設計院有能力在設計實踐中培養研究生,我們院有300多人的編制,其中在讀研究生216人,21個導師,3個是博導。很多品學兼優的學生畢業后,他們都樂意留在院里;不少外地報考華工的學生,他們到我這里求學并不是為經濟的原因,而是為了一展報國志。我十分欣賞我的這些勤奮的學生們?!?/p>
何鏡堂教學方法靈活而新穎,善于培養學生的設計“實戰性”,強調“收放結合”。他說“第一階段方案要‘放’。拿到一個項目,我總是先引導大家討論建筑的‘定位’,圍繞‘定位’收集有關建筑特色的資料,讓學生天馬行空地暢想,拿出有特色的方案,然后在此基礎上,為每個學生指出他們方案的優缺點,并將方案歸類。第二階段方案要慢慢地‘收’了,我將每類方案統一歸類,這樣方案類型相同的學生就編成了一組,他們也十分愿意為了最后拿出好作品通宵達旦地加班合作。最后,我定下最好的方案交給業主,后面怎樣深化方案、怎樣圖面表達、怎樣展示成果學生都能很好地完成,而我也一直主持涉及到始終?!?/p>
學生們很敬佩何鏡堂的創新思維和方案綜合能力,愿意爭先恐后地把自己的設計交給導師品評。有人說,何鏡堂的教學辦公室就像醫院里的“專家門診”,常??吹胶芏鄬W生排隊等候何老師給自己的設計“看病”。好幾次,何鏡堂出差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學生們專程坐飛機找他研究方案呢!
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產生
2007年4月25日上海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對全球華人招標建筑設計。那天的會議何鏡堂參加了,他想,面對時下外國設計師在大型工程建筑設計上的極大優勢,中國館如果設計不好,會讓更多國內建筑師失去人民的信任。他感到了沉重的歷史責任感!當晚他回到華工就組建了自己的投標團隊。
何鏡堂仔細分析了這個建筑的“定位”: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加上中國館的主題是“城市發展中的中國智慧”,那么中國館就必須有中國因素,此外還要表現上海世博會使城市面向世界的精神。接著,何鏡堂給中國館精確地作出了八個字的定位:“中國特色,時代精神”。他說:“我們從思想領域里研究,中國古代價值觀的核心理念如‘天人合一’、‘和諧共生’‘厚德載物’、‘師法自然’都是‘和諧觀’,它們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很難用具像的建筑形式體現。我們把可以讓人聯想起‘中國’的具像事物歸納為三類:第一,古老的中國文化符號,如漢字、紅色、京劇、剪紙、山水畫等等;第二,中國歷史文物,如青銅器、斗冠、鼎器、酒器的造型;第三,中國城市、建筑、園林的形式布局,如棋盤式布局、方城、圍城、座北朝南的結構、木構架體系、斗拱的特色、園林的意境等等。后來第一輪方案我們就拿出了現在中國館的雛形方案——那時我們叫它‘中國器’。它在形式上呼應‘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又由現代材料、技術、以立體構成方式整合而成,現在人們稱它‘東方之冠’。有人說它像‘斗拱’、 有人說它像‘糧倉’、 有人說它像‘官帽’,但所有人都認為它就是中國的?!?/p>
中國館的大紅色也是最初定下來的。何鏡堂介紹說:“紅色我們做設計時一般不敢用。但這個建筑有特別的意義,它外表的中國紅是華人社會共同的認可。我當時壓力很大,第一輪投標從344個方案中評選出8個方案,華工當時投了3個方案:一個是以‘中國器’為立意,一個是以‘園林’為立意,最后一個是以‘如意符號’為立意。而這一輪投標‘中國器’獲得了第一名,同濟大學的‘園林’方案獲得第二名,清華大學的‘如意’方案獲得第三名,與我們的立意不謀而合。接著,在第二輪方案競賽中,我們的方案與清華大學的方案并列最高分,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的方案其次?!?/p>
最終的方案由哪個設計團隊來做?清華大學的方案在地方館立面上用篆字表達的立意很好,但國家館的設計顯得平淡;華工的國家館設計特色鮮明、在環境中十分耀眼,主管領導建議兩家聯合設計,清華大學吳良鏞院士親自給何鏡堂打電話希望合作,這個建筑是全中國人民的事情,希望聯合團隊請何鏡堂來領隊。就這樣,何鏡堂勇敢地挑起了這份沉甸甸的擔子,他帶領聯合團隊的設計師在上海展開了現場設計,并承擔了大量艱苦的工作:華工設計院承擔了國家館的設計,在地方館的設計中,建筑由清華大學和上海院合作,結構由華工設計院負責,全館的設備電氣專業方案共同確定后,設備施工圖由上海院負責。實踐證明聯合設計團隊很出色,取得了完滿的成功。
2007年底,伴隨著設計方案的征集、選拔優化、和來自各界不曾間斷的各種評議聲,備受矚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終于開工建設?,F在隨著世博會的臨近,中國館神秘的面紗一層層地揭開了。大家熱議和憧憬著它的樣子,許多熱愛中國館的海內外中華兒女對它捐資共建(香港李嘉誠先生為它捐款1億元);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在接受鳳凰衛視采訪時講:“我到上海之后呢,就看到了中國館,在網站上看到了中國館的設計照片,我第一印象很難看嘛,第一印象。我后來見到宋春華(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同志,他說老俞啊,他說當時國家大劇院出來的時候,你是贊成的我是反對的,現在我也贊成了,越看越愛看,他說你呢,也會越看越愛看,我確實現在也是越看越愛看,越看越覺得好看?!?/p>
我想,100多年前當巴黎艾菲爾鐵塔在世博會上首次亮相時曾經飽受非議,但后來人們把這座建筑視為巴黎城市的驕傲;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這個未來上海浦江沿岸的標志性建筑,一定會大放異彩,讓中國設計名揚世界!
“兩觀三性”的設計理念
何鏡堂認為對建筑設計不能搞“奇、特、怪”,要維護建筑的本體走一條正確的道路,如果吸引人的眼球,也要和它的功能相結合。為此,何鏡堂提出了“兩觀三性”的設計理念。
20世紀90年代中期,何鏡堂在《建筑學報》發表的一篇文章里首次提出了建筑設計要講求“三性”,即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他說:“中國的建筑設計如果一味抄襲外國,是沒有‘根’的。建筑的特點是怎么來的?首先與地域有關,微觀上地理氣候和地形相聯系,宏觀上和文化一脈相承。我們的設計團隊有五六十人,每個項目組有五六個人,經常是十個、八個項目一起做。拿到設計任務書,大家總是先分析定位。在建筑設計中很多項目有共性,比如設計電影院,聽的清、看得清是共性;要搞特色,就要分析當地氣候、環境特點和人文特色也就是分析特殊性,每個項目設計之前,我都要求建筑師先這樣‘定位’。一個優秀的設計,常常是精神內涵上所起的作用大于具體的功能,比如悉尼歌劇院,它的設計達到了文化性的層面,這是建筑設計的最高層次。另外,也許是受嶺南文化的影響,我覺得是時代精神決定了建筑的生命力,比如建筑要反映時代的哲學、審美、材料等等才能得到廣泛的認同。無論如何,優秀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應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p>
在1999年完成浙江大學校園規劃設計后,何鏡堂看到了校園建筑的群體功能,它應是整體的,同時還要解決若干年后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建筑應歷久彌新。20世紀90年代末,何鏡堂把他的設計理念繼續完整、深化為“兩觀三性”:整體觀、可持續發展觀;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
1999年,何鏡堂被評為工程院院士,加快了他在建筑設計領域的腳步。在“兩觀三性”的思想指導下,他始終堅持維護建筑的本體和統一性。他的絕大多數設計是在當選院士之后承接的,在2009年中國建筑學會評選的獲得建國60年中國建筑創作大獎的300座建筑里,有13座建筑是由何鏡堂主持設計的,其中11座是在21世紀完成的新作品,成為新中國建國以來獲獎最多的建筑師。
結語:不拘泥于“嶺南派”,走向全國,進軍世界
談到嶺南學派,何鏡堂說:“嶺南建筑始于20世紀30年代,一批留學美國、德國、日本的中國建筑師,把現代主義思潮與嶺南文化務實的思想結合起來,創作出一批和廣東環境、園林結合的優秀建筑。進入21世紀,嶺南建筑成為建筑圈里講求時代感的一支先鋒,嶺南建筑‘務實、交融、求新’的思想是推動我們設計靈活求變的根本?!?/p>
“建國初期,現代嶺南建筑學派”的創始人之一,恩師夏昌世先生設計了著名的廣東中山醫學院,提出了設計廣東建筑要注意遮陽、隔熱、通風、防潮的思想;20世紀80年代末莫伯治先生和我設計了南越王墓博物館和嶺南畫派紀念館,已經開始強調建筑的‘時代性’,嶺南建筑從不守舊;幾年前,我們設計的華工人文館,僅僅幾千平米的小建筑,卻把嶺南環境、文化表現得很充分——它不僅通透靈秀、人文氣息濃厚,而且使用了現代遮陽、通風的手段,獲得了全國優秀設計金獎。我認為,新時代嶺南學派不應拘泥于珠江一帶的文化特點,而是要在創作中結合不同地域文化和環境,以“兩觀三性”為指導,形成不同特色——在廣東要‘嶺南’,在上海要‘海派’,在北京要‘京派’……用靈活的手法、務實的精神、創新的思維,走向全國,進軍世界!”
附:作品簡介
1.華南理工大學人文館
項目地點:廣東廣州
設計時間:2000年
竣工時間:2002年
合作者:倪陽、郭昊栩、林毅、孟慶林等
規模:6400㎡
設計堅持“少、空、透、低”的原則,力求創造空靈通透、步移景異、典雅端莊、節能高效的嶺南新建筑,并通過人的穿行和使用達到人、自然、建筑的共生,共筑詩意空間和場所。
設計融合于校園的整體環境,以充滿時代感的形體組織和造型語匯塑造了豐富的校園交往空間,充分表達了校園文化特色。光在水面上、樹叢中、建筑空間中穿透和流動,隱約的景致相互交織,場景伴隨著“穿行”而切換,多樣的空間形式生成多樣的行為模式,建立起不同區域人、自然、建筑的視覺對話關系,開放空間和開放的交通體系多元化的人文交流,實現了教育與生活區域的轉換。設計充分結合嶺南及地區氣候特點,在兼顧整體造型的同時以遮陽棚架等技術手段巧妙的解決隔熱和通風等問題。
2.長春烈士陵園
項目地點:吉林長春
設計時間:2007年
竣工時間:2008年
合作者:劉宇波、盤育丹、夏大為、陳浩楠、鄧巧明、舒鑫、劉明欣、張紅偉、田源等
規模:8747㎡
陵園以紀念性建筑之形,立緬懷革命英烈之意為設計目標。整個陵園以大地景觀造勢,以大氣樸實的手法造型,以高聳入云的紀念碑聚氣,在奠定了陵園悲壯的氣勢同時,表現了一種理性和剛毅的氣質。
在整體規劃上,紀念館立意為烈士陵園主雕塑的背景墻,形體方整穩重、象征盛裝長春革命史的容器,建筑外立面由大小不同的方塊疊加而成,寓意英雄輩出前仆后繼。這一極具雕塑感的外墻,承載革命歲月和浩然正氣,為長春革命歷史之墻。
建筑形體簡潔硬朗,碑體石材從上而下又粗獷到光滑,視覺效果強烈。整個碑的基座和碑身渾然一體,猶如春筍般從大地之中生長出來,逐漸消失與蒼穹之中,象征長春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
3.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
項目地點:江蘇省南京市
設計時間:2003年
竣工時間:2007年
合作者:倪陽、劉宇波、何小欣、林毅、姜帆、吳中平、麥子睿、包瑩等
規模:20,000㎡
設計把握“戰爭——殺戮——和平”的主題,尊重原有建筑,突出場所和意境的創造,以墻、傷痕、死亡之庭、祭奠庭院、燭之路等為建筑元素,結合現代手法以及材料、技術,表現特定的場所精神,從東到西順次營造出“折斷的軍刀”“死亡之庭”“和平之聲”三個意境空間,形成序曲——鋪墊——高潮——尾聲的完整空間序列,建筑空間從東側的封閉、與世隔絕過渡到西側的開敞,與城市、自然融為一體。
設計采用無生命特質的級配碎石來反映“生與死”的場所精神;增設大型雕塑“冤魂的吶喊”與原有的警鐘和十字架結合,點明場所主題;新館內部空間結合形體運用傾斜的墻體和緩坡地面,組合成錯亂、沖突的非常態空間,表達場所意境;空間序列位于悼念廣場后的冥思庭,人的活動、特殊光影傳達了悼念的哀思。
4.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項目地點:上海市
設計時間:2007年
竣工時間:2009年
主要合作者:張利、倪陽、袁建平
規模:72480㎡
中國館的創作構思凝聚力全球華人的智慧和心血,體現了“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創作理念。
在總體布局上,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莊嚴華美,形成凝聚中國元素、象征中國精神的主體造型——“東方之冠”。地區館水平展開、匯聚人流,以基座平臺的舒展形態襯托國家館,展現出屬于城市、面向世界的中國大舞臺的形象。
在場地設計上,整合南北城市綠地,形成坐南朝北、中軸統領、大氣恢弘的整體格局,體現了傳統中國建筑與城市布局的經驗與智慧。
在技術設計上,層層出挑的主體造型,顯示了現代工程技術的力度美與結構美,對生態節能技術的綜合運用顯示出我們對環境與能源等當今重大問題的關注和重視。
中國館將站在中國文化、東方哲學的立場上,對21世紀的城市與人居文明作出自己的詮釋與展望。
5.天津博物館
項目地點:天津市
設計時間:2009年
合作者:郭衛宏、吳中平、鄭少鵬、何正強、黃瑜、陳曉虹、王明潔、張莉蘭、陸歆等
規模:52,000㎡
設計以“世紀之窗”為空間主題,再現天津的悠久歷史和重要地位。這是回顧天津設衛建城600年的文明之窗;是再現中華百年看天津的歷史之窗,是展望天津美好前景的未來之窗。
“世紀之窗”是貫穿博物館,聯系各個展廳的寬敞、宏大的公共大廳;博物館北向主入口以6層逐漸放大的疊澀象征天津設衛建城600年悠久歷史;公共大廳縱向逐級上升,層層疊疊,仿若時光隧道,依次連接古代、近代、現代展廳,帶來公眾游歷天津的文明和歷史發展;大廳在南端橫向展開成110米寬宏大的全景大廳,充分展現天津文化中心和城市景色,于是這天津的美好未來。
本文完成于2010年春



關鍵詞: |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 何鏡堂 , 華南理工大學人文館 , 天津博物館 , 長春烈士陵園 |
---|---|
原文時間: | 2010-00-00 |
小貼士
標簽收藏可以有利于您以后的內容分類管理
->進入收藏管理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