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照片
上海方筑影像–室內拍攝宿馬金融科技產業園展示中心
image ? 方筑影像
所有圖片及文字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SZDcepHDSeTRL__v-UBAoA
項目名稱:宿馬金融科技產業園展示中心
項目地點:安徽宿州
項目面積:1,200平米
設計總監:劉雪巍
主創設計:姜思宇、何俊南、孫怡、向盛明
攝影機構:方筑影像
文章來自GLC創新商業建筑公眾號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SZDcepHDSeTRL__v-UBAoA
宿州有“云都”之稱,我國的五大量子通信節點城市之一,也是華東地區最大的云計算數據中心。在數據、計算機等領域,有著產業上的獨到之處,而本項目位于距宿州市區直線距離30公里,屬于宿州東站高鐵上蓋。周邊具有同樣量級的金融科技園、復合型產業園、IT科技園環視。
大規劃背景下的三個核心問題
宿馬金融科技產業園是當地重要戰略規劃,而GLC將項目的展示中心比作綠地集團在宿馬大規劃中的一顆“原子”。用0.8萬m2的展示中心通過空間形象設計等手段,在30萬m2啟動區用地中“引爆”,使其效應影響到未來30平方公里的園區總體規劃?;诖死砟?,面臨從概念到實際落地的挑戰,設計師思考了三個核心問題:如何使空間形象產生引爆效應,如何打造一個有溫度的第三空間,如何給未來運營提供空間組織的靈活性。
空間融合 引爆核變效應
空間上,把“原子核爆”概念運用到主體設計中,使一個現代概念與相對古典的建筑大都會風格進行融合統一,設計師做了一些模型推敲和演變。最后實現了從外至內的一次“核變”。
在不影響建筑外形的統一性的條件下,設計師在外觀人視線所不及的建筑頂部做了些形式變化。除了形式感外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陽光照到展廳的“量”。因為原建筑方案的全玻璃頂,會對展廳的電子沙盤和LED大屏幕展示效果有較大的視覺影響。內表皮的弧形造型可更好的解決聲學的吸音困擾與噪波的影響。
同時在內表皮與頂部造型上做了光纖與LED點狀光源處理,以便在較暗的環境下可模擬出星空天河的效果,使其觀看這體驗到所展示項目的氣勢磅礴。
有溫度的第三空間
如果把家庭作為生活中的第一空間,工作環境視為第二空間,而第三空間是指社區空間,社群化將是整個產業鏈的核心。設計師通過空間聯通互動,使整個園區形成無界限的空間復合型社群,通過人在社區中的行為延續性,去打造一個時間復合型社群,從而實現一個有溫度的第三空間。
五大流線的擴散與內斂
由外到內,依據現有的建筑條件,三棟單體建筑橫向分布,交通形式單一,功能使用時卻需頻繁交匯,如何給未來的運營提供空間組織的靈活性將是整個方案設計的核心。?“原子核”不僅僅是設計理念,設計師以此衍生出設計表現形式,集中運用在展示中心的核心區域。以“二橫一縱”的空間結構為設計依托,以實現1F體驗序列的一橫軸,一縱軸。?2F使用序列一橫軸。通過在展示中心增加夾層,利用1F原有的連接通道頂部,打通3棟樓的聯系,從而打破原本單一的交通組織模式,使3棟單體建筑形成一個有機的使用有效體。并在相應的連接重要節點部位通過結構、光影、肌理等最基礎的設計元素使空間豐富多變。
三棟樓按使用功能分類為?A棟宴會、VIP?為主,B棟展示功能為主,C棟園區為主。因此延伸出五條主要流線:展廳參觀流線,外來商、餐流線,園區功能流線,餐飲服務流線,參觀返回流線。打造第三空間的內涵,便是從這些動線體現的:讓參觀的來訪客戶或領導具有“上帝視角”,一覽園區規劃細節;讓客人賓至如歸,便捷到達功能空間;讓重要活動完美落地,配套設施布局合理;讓服務更加便捷,不影響展示區域。在設計師對空間地巧妙重組之后,五條流線讓社區空間在統一的展示中心下,實現了由原子核向外擴散并內斂于此的目標。在強烈的建筑邏輯美感中,對大產業布局進行空間解讀,新建筑提高了空間功能使用效率,最重要的是,帶來了組織和產業的新形式、新氣質、新未來。
小貼士
標簽收藏可以有利于您以后的內容分類管理
->進入收藏管理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