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項目基本資料
阿熱闊恰巷和霍古祖爾巷組成的街坊(以下簡稱阿霍街坊)位于喀什市中心東側恰薩、亞瓦格歷史文化街區。由奧然哈依巷、阿熱闊恰巷、闊納爾代瓦扎路、霍古祖爾巷圍合而成,總占地面積為3499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3502平方米,共計29戶。街坊內有清真寺一座,居住總人口為132人。
恰薩、亞瓦格街區北至土曼路,南至人民東路,西至解放北路,東至土曼路,是老城區民居中保留最多最密集的地區,其道路網絡如蛛網,很有代表性,它和高臺民居是旅游者重要參觀的街區。居民絕大部分為維吾爾族,主要從事維吾爾傳統的手工藝制作,這里集中體現了維吾爾族的民族特質與生活特色,表現出獨特的魅力。
2、設計背景
2009年對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喀什來說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喀什老城區改造工作的新階段開始啟動。因為地震潛在的威脅,迫使人們倉促行動,宣傳輿論未能跟上,改造的指導思想還不太一致,再加上境外媒體不實的報道,一時間,千年古城被破壞、維吾爾人被迫遷出祖居地等言論在網絡上盛傳。而6月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卡貝絲女士為代表的考察組到喀什考察后認為喀什老城區改造方式值得贊揚,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
同時喀什市地處地震多發帶,僅1900年以來,喀什及周邊地區發生6.0級以上地震45次,現在的喀什市老城區基本上是在1902年大地震廢墟上建立了。
喀什市地質結構為濕陷性黃土,老城區居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在底下挖了許多深淺不一、縱橫交錯的土地道、防空洞(目前已探明的總長為36公里),以及居民隨意在地下采掘陶土留下的大量洞穴,使得老城區的民居如同架在“空蛋殼”上,這些地道、洞穴長期浸泡在雨雪中曾導致大量的民居倒塌開裂,安全隱患十分嚴重。
3、構思特點
尊重原有民居群落的特點:建筑群肌理脈絡的生長、街巷空間的生命延伸、因地制宜的院落空間布局、疊落的庭院、建筑第五立面—屋頂、整體可視性。
在改造方案中必須保持原有的整體風貌,街巷和住宅盡可能的按原狀恢復,尤其對于豐富多彩的庭院和裝飾。同時高臺民居的保護與改造不僅僅是建筑和規劃的事情,而關系到整個社會生態與結構體系。擴大就業、利好經濟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大翻大建,迫使外遷,破壞原有的手工業、商業以及人際關系結構,在這里是不可取的。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采用就地翻建,廣泛征求居民意愿,一對一的逐個設計,在建造過程中尤其在后期裝修中的屋頂、欄桿、樓梯、柱式、門窗等,由住戶參與實施。
4、使用者意見
居民態度從“要我改”變成“我要改”,社區主任帕夏古麗?賽迪爾丁說:“以前持觀望態度的居民,現在主動要求盡快改造他們的舊房子?!睆囊郧敖值栏刹堪ぜ野粜麄鲃訂T變為居民主動找街道干部要求改造房屋,初步實現了從“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轉變。
5、作品意義
老城區改造就是在生命安全與風貌保護之間抉擇的過程,同時老城區的風貌是一種建筑、生活習慣,民族習慣混合而成的集合體。民居不是文物,它存在著一種動態發展的過程,在在這個過程中新意識、新科技、新方式不斷的與原有集合進行混合,這個是我們力求在整個改造中核心體現的。
6、具體步驟如下:
按照城市規劃體系,科學實施喀什市老城區改造綜合治理項目。將老城區建設規劃與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相結合,城市總體規劃統領一切經濟社會事務,按照8.5級的抗震設防標準,對居民住房、基礎設施和疏散廣場等公共設施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改造,在保留建筑風貌的同時,使老城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改善,努力建成環境整潔、功能完善、風貌獨特的新家園。
改造中根據老城區住戶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因戶施策,政府適當補助就地重建抗震房,或采取重新劃地、外遷重建的辦法,對已經新建了房屋但不抗震的積極宣傳引導其進行抗震大修,對極少數年代較久、結構較規整、具有保留價值的房屋進行大修和加固。為妥善安置外遷戶生計,我們計劃采取在居民區規劃建設商鋪、附近修建市場、發展商貿旅游業、對外遷戶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等多種辦法千方百計解決就業問題,同時認真研究制定低收入困難戶在水、電、氣、暖及物業管理等各方面的優惠措施,確保他們能夠遷得出、住得起、過得好。
抗震安居與歷史文化風貌傳承相結合??κ彩欣铣菂^核心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要區域,其自然形成的街區形態、建筑方式、空間尺度、地域風貌展現了維吾爾建筑藝術和文化。
圖片及文字來源:由CAMA提供
第二屆中國建筑傳媒獎居住建筑特別獎提名作品
提名人:黃居正
幾十年前,中國有數百個歷史文化名城,但是在GDP的增長幾乎成為唯一選擇的這個時代里,具有豐富歷史、文化信息的老城都難逃被推土機碾得支離破碎的命運,以所謂城市更新或改造的名義,不是被奢華堂皇的商業街所替代,就是建造起了非富即貴的高檔樓盤。原本生活在老城區的市民,不管意愿如何,大多被迫遷徙了出去。
喀什高臺民居老城區的改造工程卻成為眾多不幸中的大幸。在改造過程中,罕見地沒有出現在各地此起彼伏的強拆現象,并打破了以往大包大攬的習慣做法,每戶居民自己參與設計,讓居民充分實現富有生活特征的自己家的理想。
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雖然拓寬和打通了道路,增加了廣場,但為了保持老城區風貌的完整性,民居的原狀肌理及巷道空間、每戶的空間結構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護。但愿這在中國不是一個唯一的特例,更不是最后的一個。
小貼士
標簽收藏可以有利于您以后的內容分類管理
->進入收藏管理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