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照片
三亞解放路綜合環境整治設計
image ? 周勇klinsmane
所有圖片及文字來源:周勇
2015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三亞市確定為全國首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選派精兵強將,從總體規劃到城市設計,到具體項目的施工圖設計,再到施工現場的技術指導協調,全面配合三亞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其中,三亞解放路綜合環境建設項目就是上述系統工作的兼具示范性、綜合性的實施類示范項目。
解放路是三亞市最具特色的街道之一,是城市歷史積淀、文脈延續的重要空間載體。這里活力最突出、功能最多樣、交通最繁忙、人流最密集,因此也是城市中心區最體現市井生活、最貼近民生利益的街道,代表著三亞的城市形象、歷史積淀、文化品味和環境特色。
示范段位于光明街至和平街段,道路長度約為 425 米。涉及沿街現狀建筑共11棟,包括商戶119家、住戶800余家,以及學校、銀行、賓館、電力局等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筑改造升級部分,總建筑面積約為 69000平方米,涉及建筑立面約21000平方米,建設造價合計約為6555萬元。道路環境升級部分包括道路、交通、景觀、綠化、市政、照明等專項工程,總建設造價約為2100萬元。
折疊城市
科幻小說《北京折疊》的場景設定在22世紀某年的北京,彼時,城市被極端地“折疊”為三個空間,彼此相互隔絕,不同階層在其中的生存狀態差距巨大??苹们榫持谐鞘锌臻g的絕對分隔是將人“物以群分”,追求安全、秩序和效率,無視情感交流和心理感受,與現實中功能主義主導下的現代城市空間異曲同工。
現實中,或多或少,我們城市正在經歷抑或已經遭受簡單、粗暴的“折疊”。功能主義導向的城市規劃建設,街道被用來無條件地保證機動交通的速度和效率,而其作為城市公共空間所承擔的人際交往、綠化景觀等功能往往被忽略,或者被機械地限定于一隅,功能分區導致空間分離。人們常常用“千城一面、一面千城”來概括城市風貌特征的含混不顯,作為城市意象的重要媒介,街道的“形象打造”又常常愛走極端:要么無視地域特征、城市文脈生搬硬套;要么沉迷歷史,憑空復建“假古董”,風貌失序導致特色缺失。街道的規劃建設常常以追逐政績為核心、以權利審美為導向,迎賓大道往往光鮮亮麗,市井巷道卻灰頭土臉,公共權益難以得到切實保障,街巷有別導致品質差異。
面對現代城市中街道的種種頑疾,以往非此即彼地看待矛盾沖突,幻想一蹴而就地解決問題,勢必會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窘境。在三亞解放路(示范段)綜合環境建設項目中,主創建筑師提出“折 · 疊”的理念,“疊”為技術思路:疊合空間、歷史、社會多方面影響要素,綜合考量,三思而后行;“折”為策略手法:鎖定界面形態、風貌特色、公共權益三個方面進行研究,有的放矢,精準發力。
項目伊始,筆者即認識到,解放路的“城市修補”工作絕不能僅僅局限于街道空間形態的織補,而應以系統、綜合的視角審視現實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因此,工作重在“疊合”,即以現狀問題為導向,以建筑設計為切入點,識別相關專業問題,綜合分析各影響要素,為解題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疊 · 界面
解放路最突出的問題是主要功能各自為政、相應區域涇渭分明,缺乏系統協調。首先,建筑室內空間與街道中其他功能區域缺乏必要的銜接和過渡,臨近建筑界面的步行、綠化、交往等功能空間整體缺失,相應的家具小品、環衛設施嚴重不足、維護狀況差,綠化景觀面積零碎、形式單一。其次,沿街建筑界面凹凸參差,凌亂無序;而就每幢建筑單體而言,各類功能構件與設備設施雜亂無章:遮陽、擋雨等熱帶氣候的適應性措施,以及常見的垂直綠化難覓蹤影,建筑臨街面是不折不扣的“平直光板”;空調室外機隨意安裝,且無格柵遮擋,空調冷凝水無組織隨意滴濺到人行道上;外窗防盜網樣式及材質各異;廣告牌匾千奇百怪且尺度夸張,遮擋門窗洞口甚至整棟建筑。
“街道,正是由于它周圍的建筑物才構成街道,沒有建筑物也就無所謂街道”,建筑是圍合街道空間的基本形態界面,是街道生活的舞臺背景。因此,建筑設計理應與交通、景觀、市政等不同專業的界面設計統籌考慮、互為補充,街道才可能生動、宜人。筆者認為,綜合、有機、整體的界面設計是塑造高品質的街道空間的首要條件,在世界各地經典的街道案例中皆有所體現。對于街道空間中各種界面的處理,應做到觀念上系統整體優于片面局部,方法上綜合統籌優于條塊分割。而建筑界面作為街道這一完整、統一、封閉的系統單元中的重要組成元素,理應在統籌協調不同界面要素方面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疊 · 歷史
風貌含混不顯導致的特色缺失是解放路面臨的又一問題:沿街建筑風格雜蕪,手法各異,對于城市歷史沿革、文脈積淀缺乏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建筑色彩雜亂,選材隨意,局部過于濃艷,對于三亞“熱帶濱海旅游城市”的形象定位缺乏清醒的認識。
街道是城市歷史發展過程中風貌積淀的載體,特色風貌的塑造是基于對“當下”所進行的價值判斷以及對“未來”的設想,而這些設想恰恰不應忽略對“過去”的尊重。解放路風貌特色的營造,應從單純追求表象審美,向注重城市文化內涵轉變。建筑風貌研究應深耕本土、繼承創新,協調好新舊關系,同時做到得體為本、經濟可行、技術合理。
疊 · 權益
相比“中央公園”、“世紀廣場”之類位置顯赫、尺度宏大、環境優美的城市“精英空間”,承載著市井百態的尋常街巷可以說是城市的“平民空間”,其建設管理相對粗放松散,環境品質也相對粗陋低下,但因其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因此社會關注度高、意見集中、矛盾突出。作為三亞“平民空間”的典型代表,解放路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與訴求:社區居民希望生活環境的提升、服務設施的完善、城市管理更趨人性;沿街商戶期盼商業價值的提高、銷售盈利的增長、經營面積的拓展,尤忌晝夜施工影響生意興??;而城市管理部門看重的是街道環境的更新、整體形象的升級、功能業態的轉型等等。在之前解放路的一系列工程實施過程中,不同利益訴求的群體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和平臺,加上工期的拖沓和交疊,已使相關部門失信于民,業主商戶、社區居民抵觸情緒明顯,項目實施推進一度舉步維艱。
解放路環境問題的背后是林林總總、盤根錯節的社會關系和矛盾沖突,如果無視不同群體的權益和訴求,一廂情愿地認為通過空間的整理、環境的美化解決所有問題,勢必事倍功半。審視近年來成功的城市更新實踐案例,管理主體的多元化逐漸成為一個顯性特征,而普通市民的角色則經歷了從“邊緣受眾”到“話語核心”的轉變,而這一轉變離不開一個多邊協同的工作機制保證。得益于北川、玉樹、舟曲系列災后重建工作中累積的豐富經驗,在項目設計實施的各個階段,通過技術團隊的統籌協調,以及政府部門、商戶業主、社區居民的共同努力,多邊協同的工作機制有力保證了項目的有序推進。
解放路的“修補”工作首先應做到思想觀念上的轉變:從專項局部,向系統整體轉變;從追求表象審美,向注重文化內涵轉變;從上傳下達的說教,向多邊協同的溝通轉變。隨著項目設計工作的推進深入,基于對空間形態、城市文脈、權益平衡等方面的思辨,技術團隊的工作重心轉向“折并”,即以目標定位為導向,逐項鎖定控制要素,細化技術策略,做到界面共融、文化共生、社區共建,探索“城市修補”工作可推廣、可復制的實踐經驗和組織模式。
折 · 界面:共融
界面要素控制方面,技術團隊力圖突破街道規劃設計傳統模式在專業劃分、設計對象的桎梏,促進不同類型界面的共融,實現“U型”空間的綜合織補。
立面地面一體化:作為街道空間最為重要的兩個有形界面,建筑立面和街道地面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設計團隊將如何協調二者關系作為工作重點,強化“U型”空間的系統連續性和整體識別性。在建筑風貌特色鮮明的前提下,地面設計整體做到“手法簡襯繁”、“風格現襯古”、“色調冷襯暖”。從實施效果來看,經典傳承的暖色調建筑立面與現代簡潔的冷色調街道地面相映成趣。
平直光板褶皺化:針對立面形態與功能設施的現狀問題,設計通過擠壓“平板”生成“褶皺”,兼顧空間層次的完善和功能設施的補充,重塑建筑的“第二次輪廓線”。沿街建筑界面通過引入或恢復地域經典的騎樓形式,豐富空間層次形成室、內外空間良好的滲透和過渡;沿街建筑底層的連續灰空間可以遮陽擋雨,成為人性化的慢行空間和交往空間。結合騎樓的裝飾性細部構件,增設空調機位和冷凝水管、規范店招廣告、統一防盜網樣式,安裝花箱置架、遮陽格柵,解決原有建筑界面秩序雜亂無章問題,同時補足綠化、防盜、遮陽等實用功能。
單一大板區域化:原有人行道的“單一大板”被細分為若干專屬功能地帶,城市服務帶承載機動車地庫出入口、非機動車停車區、行道樹、路燈電桿、通風井等不可移動的市政設施;常規通行帶保證步行者不受干擾地通行往來;慢行休閑帶則滿足旅游和購物人群的游憩需求。各專屬功能地帶通過地面材質的組合、鋪裝紋樣的變化加以限定,整體效果上與建筑立面協調統一。此外,追求人本的細節刻畫保證了各專屬功能帶應有的環境質量,如城市服務帶中體現海綿理念的生態滯留池、帶有項目專屬Logo的樹池箅子,常規通行帶中信息全面豐富的標識導引牌,慢行休閑帶中精心布置的家具小品等等。
折 · 文化:共生
城市文脈的傳承創新,并非只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解放路的設計實踐重點解決兩個問題,即:怎樣協調“新(加建部分)”與“舊(原有建筑)”的風格差別,以及如何彌合“?。ㄐ∏沈T樓)”與“大(高大體量)”的尺度差異。筆者提出“文化折并”設計策略,將傳統與現代元素巧妙結合并大膽創新,打造富有時代精神與地域特色的“新三亞騎樓風”。
民國時期的三亞港騎樓林立、商鋪櫛比,曾享有“小香港”的美譽。今天,騎樓已經成為三亞地域建筑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歷史記憶的鮮活載體。重點圍繞三亞崖州古城的傳統騎樓遺存開展調研,建筑師團隊收集了海量的書籍、影像和圖紙資料,整理出較為常見的騎樓立面和構件素材圖庫,在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礎上,力圖準確把握地方營建傳統精髓。
立足于三亞本土建筑傳統研究,建筑風貌大膽傳承創新,總體遵循“形式源自功能,風格源自傳統”。一方面簡化傳統騎樓繁復的主題浮雕和裝飾線腳,保留經典的比例和形制,色彩上以崖州騎樓特有的象牙白和米黃色為組合主色調,木色、灰色為輔助色調,色彩統一且富有變化。二是緊密結合城市設計的研究導向,利用傳統建筑元素強化城市重要空間節點的標志作用,如在示范段北段、正對鳳凰島頭位置的光明街路口,結合原有建筑條件增設鐘樓,其高聳的體量暗示了街道空間的起承變化;三是根據現狀功能業態,酌情靈活調整改造措施,切實踐行“高品位、講實用、能承受”的設計原則。
低矮小巧的騎樓元素如何與龐大體量的既有建筑有機結合,是建筑師面臨的另一個難題。設計充分考慮現狀建筑的形體特征和改造條件,豎向分層處理、重點突出,水平分段處理、節奏分明。示范段的海南六建為一幢典型的高層建筑,體量巨大、細節缺失;沿街建筑界面改造采用分層處理的策略:重點刻畫建筑底層、行人視域范圍內的界面,結合原有建筑挑檐巧妙地改造成兩層騎樓元素,三層以上部分則簡化處理,適當增加裝飾線腳,照應底層的騎樓風格。三亞一小的沿街立面超長,開窗形式單一;改造設計采用水平分段處理的策略,通過騎樓母題的重復和裝飾元素的變化,形成豐富韻律感和節奏感,營造生動的沿街建筑界面。
折 · 關系:共建
項目各相關群體權益的平衡與矛盾的調合是解放路工作面臨的又一挑戰,對于筆者帶領的技術團隊來講是綜合素質的考驗,對于“城市修補”來講又是工作機制的創新。如前所述,得益于以往豐富的項目統籌經驗,技術團隊協調各方共同搭建一個開放、透明、公正、高效的溝通平臺和協同機制,保證項目順利推進。
技術工作之外,技術團隊充當了承上啟下的媒介作用:一方面與行政主管部門充分技術溝通,結合“城市修補”的全新理念,加深對現實問題的理解和認識,運籌帷幄;另一方面,多方動員、積極組織群眾技術宣介,了解普通百姓的訴求和心聲,提高社區居民覺悟水平,合理施治。
解放路的綜合環境整治工作,內容涉及規劃、建筑、景觀、交通、市政多個專業,面對這樣一個龐雜、系統的工程,“行政統籌負責、技術協同對接”的工作模式是基本前提。技術團隊由三亞現場工作組和北京后方工作組構成,現場工作組負責溝通各責任部門和權益群體,凝聚社會共識,強化示范效應;后方工作組負責統籌整體工作計劃和專業分工,梳理技術思路,深化設計方案;兩個工作組分工明確、各有側重、密切配合,共同為“城市修補”工作提供平臺支撐,充分體現組織模式上的創新。
科學、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延續高品質城市環境空間的重要保證,項目后期,設計團隊及時跟蹤、引導建筑風貌管控,重點圍繞三亞中心城區新建、改建項目提出合理化建議,提倡建筑風貌體現自然人文特色,建筑形態協調山水林田環境,管理維護定期足量及時到位,保證城市建筑的文化內涵、藝術品位、合宜身份和健康形象。
小結
“折”與“疊”既是對街道中各種復雜要素的辯證思考與綜合統籌,也是對城市中多種矛盾關系的整理修復與融合重構;既是物質空間的修補,也是城市功能、社會文化、公共服務等軟實力的提升。這就要求建筑設計及相關專業在觀念上和實踐上的雙重轉變,用綜合性、系統性的多維視角,重新審視新時期我國城市街道提質的基本思路與工作方法:一是城市空間共融,“折疊”街道的物質界面,系統梳理、逐一突破;二是城市文化共生,“折疊”街道的歷史文脈,內外兼修、形神兼備;三是城市關系共建,“折疊”街道的權益訴求,多方協同、有序推進。
2016年12月,全國“生態修復 城市修補”現場會在三亞召開,解放路作為現場會的主要觀摩點之一,其示范效果得到了住建部、海南省,以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近300位住建系統負責同志的高度認同和充分肯定。
獲獎情況
以本項目為實施類示范項目的三亞“生態修復 城市修補”規劃設計與實施獲2017年度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獎(城市規劃)一等獎
小貼士
標簽收藏可以有利于您以后的內容分類管理
->進入收藏管理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