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照片
所有圖片及文字來源:齊欣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設計時間:2004年
玉鳥流蘇應當算是個旅游項目,內容基本是吃喝玩樂,是良渚文化村的一部分,緊挨著杭寧高速。這里原來就有個村莊,地勢起伏。參與設計的四個事務所有張雷工作室、大舍、維思平和我們。張雷和我們的設計蓋好了一半,其它的還在施工。
在我們這個設計團隊介入之前,一個加拿大的景觀設計公司做了規劃,樣式完全是北美的:一群孤獨的房屋散布在田野中,找不著街道,找不著廣場。我們的介入先從對這一規劃的批判開始,大家一致認為不僅要呈現自然村落的形態,還要掌握好公共空間的收放。大舍為各家的工作做了分工,大家又一起商討出一系列 “游戲規則”,諸如檐口高度為8米,屋頂的傾角為30度,色彩以黑白灰為主,局部也可用木材等。
與其它幾個地塊相比,我們負責設計的地段進深局促,以線性延展。線性體的一側為步行街或廣場,另一側面向機動車通道,是物資進出的服務性介面。
建筑的功能大致分三類: 餐飲、商鋪和藝術家工作室。餐飲、店鋪始終沿街,而藝術家工作室卻相對獨立,享有一片世外桃園。
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將原地形中蜿蜒的街巷和生動的房屋挽留在這片土地上。
順著狹長的地塊,我們拉出了一條長長的飄帶,延續的屋脊貫穿始終。帶狀建筑的走向限定了街道的寬窄和廣場的形態。
帶下的商鋪是“巨構建筑”中的活力要素,它回顧著原始村落的隨意,彰顯著各路商家的特色。店鋪單元的個性釋放表現在在同一屋脊下的前后錯動和左右翻轉,并不經意地擠壓出異樣的交通空間。
在千姿百態、表情各異的店鋪門臉和街面之間,一條長長的騎樓伺候著企圖遮陽避雨而又無所事事的游客。騎樓外側,時疏時緊的柱廊似乎仍在羞澀地延續著活躍的氣氛,但纖細的柱廊,仿佛一排琴弦,已悄然將后部一段段璀璨斑斕的樂句梳理成了一部協調而動聽的樂章,并規范了廣告和招幌的位置。
白粉墻、灰瓦頂再一次將個性收攏,散發出清淡的地域情調。魚鱗狀的灰瓦一直蔓延到建筑的背后,張合有致,伴隨著建筑的呼吸。
線性建筑隨著街道匯聚到村中央時,一個形態簡單而奇特的建筑在此畫下驚嘆號。它判若村落中的祠堂,聚焦著停頓人群的目光。
院落在兩個相互倒置的藝術家工作室中出現,并伴隨著呈L狀的展廊。光線從展室圍墻上端的縫隙中徐徐地飄進室內,塑造出柔和而寧靜的氛圍。
圖片及文字來源:齊欣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小貼士
標簽收藏可以有利于您以后的內容分類管理
->進入收藏管理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