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照片
所有圖片及文字來源: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孟建民建筑研究所
建筑面積:2998㎡
用地面積:6303㎡
設計時間:2010年—2013年
獲獎獎項:2015年度中國建筑設計獎
2014年度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金獎
2013年度世界華人建筑師協會金獎
2010年4月14日上午7時49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遇難人數達兩千八百多人。中國建筑學會隨后代表建設部為玉樹重建組織了一次建筑師的集群設計,我也有幸參加并創作了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
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的規模并不大,總建筑面積為3000平方米。在面對這個被預設為記錄災難事件、體現藏地生死觀的命題式設計任務時,建筑師所面臨的最大困境在于如何深刻理解藏地信仰所帶來的文化差異——對于身處藏地的玉樹人來說,信仰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已經深刻地融入“儀式化”的生活方式中;當這種“儀式化”成為一種生活常態,必然深刻影響到他們的生命哲學以及對于空間的理解。我們試圖以平視的視角來審視這種差異,并重新思考地震遺址紀念館表達的文化意義:不僅是災難事件的記憶載體,同時更應該成為當地藏民日?;纳顖鏊?。
基地位于結古鎮的南入口格薩爾王賓館遺址旁邊,成為進出玉樹的必經之路。方案以保留的格薩爾王賓館遺址為展示主體,紀念館主體隱于地下。新舊建筑“一隱一顯”,通過控制地面體量,盡可能突出遺址本身的視覺震撼力和紀念意義。地面通過兩條線性元素進行限定,兩者之間圍合的廣場是舉行儀式集會的紀念場所。貫穿場地的折線形“裂痕”作為采光縫限定出遺址保護范圍,同時建立起遺址與地下展廳的視覺聯系。極簡的直線形紀念長墻以暖色毛石制成,直指結古寺。長墻不僅隱含著內在精神寓意,同時作為遺址的背景與遠方群山相融。沿著墻體設計的85個轉經筒,成為人們進出玉樹時的標志性建筑部分,在紀念館轉經祈福也成為當地藏民宗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筑主體藏于地下,以純粹的“方”和“圓”為基本原型。方案采取地域建筑設計策略,通過“材料、色彩、光”三種基本建筑要素的運用,表達藏地建筑特色。內部空間采用暖色毛石、素混凝土、藏紅色耐候鋼板等現代材料營造內斂而莊重的空間氛圍。當人們通過線性空間序列緩緩進入中央的祈福之庭,內聚的圓形空間和環繞的壁龕矩陣試圖喚起觀者內心的精神共鳴,把沉重的災難記憶轉化為對生命的祈福,傳達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哲學。
小貼士
標簽收藏可以有利于您以后的內容分類管理
->進入收藏管理頁。